1. 大发集团



      1. 这里写上图片的说明文字(前台显示)180 50px

        行业新闻

        能源新技术创造新动能

        来源 :中国新能源网 | 作者:佚名 | 2017年11月14日() |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从时代背景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能源结构显著优化,到2016年底,非化石能源利用量占到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3.3% ,水电 、风电和光伏发电均领跑全球。将这些分布分散、且多地处偏远的清洁能源电力输送到东部能耗中心,正是特高压电网承担的重要任务。

        除了新旧能源的互联,特高压还承担着全球能源的互联,将跨时区、跨季节的各大洲电网连接互通,实现世界范围内清洁能源的调度和利用。全球化、能源结构转型、基于智能化的万物互联,是我国特高压技术诞生的背景 ,也是其服务的时代,用应运而生 、顺势而动来概括,再恰当不过了 。

        “平反”可燃冰

        相对电的无处不在,可燃冰更像一个传说。

        2013年 ,日本首次宣布从海底可燃冰层试验开采提取甲烷气体,成为这个能源进口大国的重磅利好 。“可燃冰会让日本成为新能源大国”、“中国可燃冰研究已落后日本十余年”等说法陆续出现,让人们在为新能源振奋的同时 ,又不免感到一丝失落 。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日本的试开采并不成功 ,因为遭遇到了泥沙堵住钻井通道的问题 ,所以被迫中止。

        时间到了2017年5月10日,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首次试气点火,并于7月9日试采结束并关井,持续试采60天 ,累计产气超过30万立方米 ,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试采使用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一号”,由山东烟台企业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双井架半潜式钻井平台 。

        但人们并没有忘记日本遭遇的挫折。可燃冰真的可行吗 ?与此同时,对可燃冰开采所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恐慌。“开采可燃冰将引发海床崩塌 、海洋酸化”,“大规模商业化使用是天方夜谭”,“可燃冰不过是概念炒作”。

        质疑源于不信任,也源于不了解 。比如,很多人并不理解对于可燃冰的开采而言,“连续”二字意味着什么。

        要做到稳定生产、从而实现可燃冰的商用价值 ,就需要对深埋于海床之下的固态可燃冰做到水、泥沙和甲烷气体的分离,这一点 ,正是可燃冰开采的世界性难题。

        而我国在传统的加热法和降压法之间走出了一条新路 ,从单纯考虑降压 ,变为关注流体的抽取,在降低海底原本稳定的压力 、降低可燃冰储层的成藏条件之后,再将分散在类似海绵空隙中的可燃冰聚集,最终达到水、泥和气的分离,实现了防沙、储层改造 、钻完井、勘察与测试等方面的多项突破。

        但证明“技术上可行”,仅仅是第一步。要不要用?怎样用 ?如何控制节奏?是手握新技术竭泽而渔式地开发,还是因为担心风险、担心被污名化而小心翼翼、亦步亦趋?可燃冰与特高压一样 ,也面临着一些伦理式的追问。

        1234

        上篇:

        下篇:

        350 45px

        地址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77号比科新大厦  传真:  电邮 :303235380@qq.com 

        陇ICP备14001663号 大发集团集团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



        1.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