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发集团



      1. 合力打造能源革命新高地

        2020年8月25日

        不久前,中国核工业集团宣布  ,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预计2020年投入运行。这项成就不仅被媒体评为“2019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更意味着人类距离“人造太阳”的梦想又近一步。喜讯传来,引人振奋 ,也令人好奇:到底什么叫作“人造太阳” ?

        人们常讲“万物生长靠太阳”,归根结底,依靠的是太阳内部时刻进行着的热核聚变反应。如果能够控制并和平利用这种反应,那么人类将拥有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也就是说 ,一旦实现“人造太阳” ,能源短缺带来的社会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化石能源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可得到根本扭转,制约海水淡化、星际飞船等大型耗能工程的“科技之锁”也将被接连打开……从这个意义上讲,“人造太阳”是名副其实的“能源  桂冠” 。此次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的建成和应用,无疑为人类摘取这顶“桂冠”铺垫了一块重要基石。

        在国际核聚变研究之路上 ,中国正日益实现从跟跑向领跑的转变 。近些年来 ,脉冲高压变电站首台主变压器、超热负荷第一壁原型件等科技成就相继问世 ,不但奠定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而且为解决人类清洁能源利用问题作出了中国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科研工作者在半个多世纪里的不懈探索 。回溯过往 ,从1955年钱三强等科学家提议开展“可控热核反应”研究 ,到1965年中国最大核聚变研究基地设立,再到1984年“中国环流器一号”建成……一代又一代核聚变人以“夸父追日”般的精神赓续传统、接力奋斗 ,努力将“人造太阳”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

        实现“人造太阳”喷薄而出的目标 ,同样需要社会环境的哺育与支持。比如,面对比科幻电影更具未来感的科技发展,社会舆论如何理性讨论,既不过度追捧也不冷嘲热讽 ?科学研究难以“毕其功于一役”,怎样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正视漫长探索路上的曲折与挑战?针对一些人“谈核色变”的恐惧心理 ,如何结合可控核聚变的固有安全性 ,在社会上开展科普行动?不断有民营企业跨入“核反应圈”,相关部门怎样以审慎的态度,同时做好鼓励与监管工作……凡此种种 ,显然都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共同塑造科技创新背后的社会环境 。

        “人造太阳”是全人类的梦想,必须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打造“能源命运共同体” 。实际上,“人造太阳”科学装置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高,任何一个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无法解决所有难题,必须“聚四海之气 、借八方之力” 。中欧美俄日韩印等多方签署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已经成为全球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合作项目之一 ,实验堆建成指日可待 ;将来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的建设,同样邀请世界各国的聚变专家共同参与 ,不拒众流汇成江海 。可以说,一项项重大进展已经证明,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是破解人类清洁能源利用难题的必由之路 。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人造太阳”的梦想从未落幕,技术发展的脚步也不会止歇。尽管上下求索之路漫长而曲折,但“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大发集团期待着“一轮顷刻上天衢”的灿烂景象。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姜忠奇)

        大发集团集团(www.zhxsjd.com)



        1.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