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发集团



      1. 改革转型仍是应对挑战的妙棋——对我国矿产勘查市场形势的研判及其对策思考之三

        2017年7月10日

              在日前举行的2017中国探矿者年会上 ,参加地勘单位改革与转型分论坛的人最多,欲参加论坛的代表们都排到了门外。

        地勘单位改革与转型 ,不仅关乎地勘单位的发展 ,更与身在地勘单位的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是热点话题,关注度自然也高。

        挑战前所未有

        “与以往不同 ,如今地勘单位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将倒逼地勘单位加快改革进程。”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早期勘查项目因为风险高、周期长,资源储量不明朗 ,风险投资并不愿意投资。但这时正是地勘项目最需要资金的时候。随着后期勘查的深入,资源量越来越清楚,如果资源禀赋好,地勘单位手握这样的项目 ,不愁找不到资金 ,也就不再那么渴望风险投资了。

        “矿产资源勘查属于风险投资。行业平均成功率仅为3%~5%,平均投资周期17年左右,平均投资回报15倍左右。”中铝矿产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东生表示 ,矿产资源勘查周期长 、投资多,不同于一般风险投资,很难依靠个人和单一企业来持续保障投资 、承担风险。与此同时,我国矿产勘查企业无法上市,找矿勘查融资难 。缺乏持续稳定投资 ,找矿投资难以为继。”

        另有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不仅地勘单位面临巨大风险,相关人员也存在着巨大从业风险。因为是投资风险就意味着会有失败。应该允许失败,不能将失败等同于失误而被问责。

        相对国有地勘单位 ,民营地勘查单位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 。论坛期间 ,一家民营地勘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前不久将一个矿业权无条件转让给了国内一知名矿业企业。“无条件就是一分钱不收。这不是天方夜谭 ,因为维护成本很高。”这位负责人坦言。

        除此之外,一些基层地勘工作人员反映:“国家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对此地勘单位坚决拥护 。但是,有的地方因为保护区有补贴 ,划入保护区的面积很大,一些地勘单位甚至被明确告知,保护区内不准勘探 ,保护区外也不准勘探。”

        对此,有业内人士质疑:“保护区的规划范围是否科学合理 ?如何让现行环境保护政策执行好,不走样 ?”另有业内人士表示:“公益一类地勘单位的职责就是基础地调,其中包括摸清家底,做好战略储备。那么保护区的资源情况是否还需要摸清?”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在论坛上介绍 ,目前国有地勘队伍有30多万人,直属中央的6万多人,属地化的近28万人,绝大部分队伍拿不到矿权 ,也无资本找矿开矿,基本上是承担国家与地方政府项目及为矿山企业打工服务 。由于矿业不景气,地质项目减少,不少队伍维持生存都出现了问题 。大部分国有地勘单位进行企业化改革的条件很差 。相对国有地勘查单位 ,此次参会的民营地勘单位代表——西凯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韩冰坦言:“民营地勘企业在夹缝中生存更为艰难,全是眼泪。”

        面对种种挑战和压力,业内人士直言“地勘单位是弱势群体 ,形势紧迫 ,时不我待 。地勘单位必须加快推进改革步伐 。

        体制改革历经波折

        其实,地勘单位体制改革一直在进行当中,可谓历经波折。

        陈毓川介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地质工作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体制改革就开始启动。改革的实质是地质工作实现分体运行:公益性 、战略性的地质工作由国家实施 ;商业性包括矿产勘查由市场为主运作,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地勘单位要企业化。原地质矿产部的体制改革1994年8月获时任国家总理朱镕基的批示 ,到1995年成立了地质调查局和集团总公司筹备组。1997年已制定具体改革方案,后因地矿部撤销而未实施 。

        “工业部门的地勘单位在1983年由石油部改变为中国石油集团总公司,从冶金部分出的有色金属部分,成立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核工业部改为核工业集团总公司 。原部属地勘队伍均归入各总公司。”陈毓川说,“石油部门的40多万地勘队伍成功地实现了企业化 ,走勘查开发一体化道路。国家给其探矿权,还给了探矿经费和探矿成果,总公司从1988年开始从开发利润中提取勘查经费,后实现了公司自筹勘查经费 。其他总公司还是采取勘查开发分离 ,勘查靠国家,改革靠地勘单位自身多种经营的途径,进展很慢,困难重重 。”

        陈毓川指出 ,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后,加大了地勘队伍体改力度。特别是2011年中央发布了分类推进改革指导意见。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方敏表示 ,按照分类改革的指导意见,2015年底要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截至2016年底,有的省区没有完成分类。这也说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难度大。因为直接影响后面的薪酬 、社保 、财政投入等多方面的机制创新。其中,分类标准和界限模糊是症结所在。

        据介绍 ,全国已有北京等21省(区 、市)完成分类,分类方案已得到省(区、市)编办的批复。黑龙江 、四川、云南 、甘肃4个省部分单位未完成分类。如黑龙江省有色局及煤田局、四川省地勘局、甘肃地勘局有7家单位另行批复,云南地勘局大多数暂定为公益二类。吉林、内蒙古 、江苏  、广西、青海5个省区未完成分类。

        “以全国属地化管理的地矿局(地勘局)为例,从24 个局的446 家单位(包括局机关)完成分类情况看 ,公益类单位比重为88%(公益一类占29% ,公益二类占59%),生产经营类为12%。”方敏说  ,“公益一类比例高的是河北、宁夏 、浙江 ,占比40%左右;公益二类比例高的是黑龙江、山东  、山西、甘肃、湖南 、重庆、贵州、福建,多数超过50% 。”

        业内遗憾错失改革时机

        至今,地勘单位体制改革历程已达30多年,多名业内人士均向本报记者表达了其中的遗憾,流露了惋惜之意。其代表性的观点认为 ,如果地勘单位改革在矿业发展的黄金期进行,那时地勘单位受矿业大发展的带动,项目多到干不完,效益也颇丰,有雄厚的资金作底,如果那时进行地勘单位体改相对更容易。但是近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矿业下行,连累地勘经济低迷,很多地勘单位经济困顿 ,甚至有的连发工资都困难,这时进行地勘单位改革,难度无疑大为增加 。

        王东生认为,我国地勘主要队伍改革滞后于其他行业,错失了矿业繁荣孕育的一次最佳转型改革机遇。

        而有的业内人士认为 ,此一时彼一时,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地勘经济形势好的时候 ,活都干不完 ,钱也赚不完 ,日子很好过 ,怎么会想到改革。近几年形势越发严峻,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这是形势倒逼改革 。

        无论持哪一种观点 ,他们都迫切希望通过改革转型找到出路。

        加强顶层设计统一部署

        针对当前形势,陈毓川对地质工作与国有地勘单位队伍体制改革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国家对地质工作的领导。地质工作是国家重要的基础工作 ,涉及多方面工作 ,需要国家统一规划  、计划、组织领导。二是适当调整国家地质工作重大政策和加大地质工作强度 ,适应国家需求。国家地质工作不仅进行公益性 、基础性地质工作,亦需要进行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从国家实际需要角度出发进行安排。建立国家矿产勘查风险基金(国内外)支持社会企事业单位参与矿产资源风险勘查,更好地配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部署。同时 ,加快建立矿产勘查市场,组织矿产勘查公司入市,融获社会资金进行勘查工作。

        他还建议有效推进国有地勘队伍体制改革 ,队伍的体制改革需要顶层设计 。这支找矿功勋队伍是中央各部所建,其改革需要中央的统一设计,制订统一最佳的改革方案。在目前体改的关键期,国家组织专门机构,汇总、分析研究全国地勘队伍体改状况,研究确定下一阶段体改总体方案,制定推进企业化改革的各项政策,统一领导或具体指导 、协调这支功勋队伍的体改工作。

        陈毓川表示,国有地勘队伍体改的最终目标是分为三支队伍。一支是从事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与战略性矿产调查勘查队伍 ,属事业单位,为中央 、地方地质队伍 ,由中央、地方财政出资 ,为公益一类单位;另一支属于矿业界的地质勘查公司 、矿业开发公司 、矿业中介服务公司等,为企业 。企业化过程中国家财政给予必要的资本金及有关政策 ,通过不同形式切实得到落实;第三支是兼顾前两支队伍的工作内容 ,中央与地方财政部分拨款 ,目前称之为“公益二类单位” 。同时,体改实施方案应充分考虑现有实际情况及基础,采取相对可行有效方案 。

        他认为 ,陕西省采取的以省内地勘局为整体的企业化型式值得借鉴。政府对企业化单位的国家事业费采取老人老办法 ,并给予支持政策 ,经2009年至今各单位集团公司艰苦奋斗,取得较大进展,企业化程度大为提高,各单位运行及经济状况稳定增长 。总的来看,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陈毓川谈到,当年 ,对国有地勘单位油气地勘队伍企业化,国家给予了政策支持,给矿权 、给找矿资金 、给找矿成果及新建矿山基建费;对“人头费”保持“老人老办法” ,并支持退休职工进入社会保险系统。目前,也应对拟定实行国有地勘单位企业化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考虑到找矿开发周期较长 ,企业化改革的时限建议以十年为期 。

        来源(国土部网站) 作者(佚名)

        大发集团集团(www.zhxsjd.com)



        1.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