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发集团



      1. 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2017年1月9日

          当日历掀开新的一页,进入2017年的刻度时,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到了一个新时段。经过前几年的铺垫 ,文化产业在力量上有了新的积累 ,在模式上有了新的探索 ,在路径上有了新的方向,在思想上有了新的动员。

          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将在三个经度和四个维度的方向上大力拓展 ,即:立足于“十三五”定位 ,立足于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方向,立足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建设发展战略“三个经度”;从“四个维度”加强融合: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的融合,文化产业与社会建设的融合,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融合 ,文化产业内部产业结构 、业态的调整与融合。

          具体说来,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会有哪些新的进步和变化?将赋予怎样的期待和使命  ?让大发集团一起展望。

          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趋势一: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的融合

           【现象】

          2016年12月的一个规划让文化产业界又有了开拓空间——数字创意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 、绿色低碳等产业一起,被纳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 ,计划到2020年 ,数字创意产业等相关行业的产值规模达到10万亿元级。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数字创意产业进行了“顶层设计”,2017年必然在“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提升创新设计水平”“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四个方面推进整体布局、明确发展路径。

          “数字创意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利好,更是文化产业融入国民经济的一个里程碑。”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负责人指出,这体现了国家规划的战略性和前瞻性,是国家规划层面引领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标志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和提高。

          文化除了向数字领域渗透 ,2017年“文化+”还将融合到国民经济更广泛的领域 ,横跨三个产业,进一步放大文化产业的格局和境界:文化创意与第一产业融合 ,创意农业将帮助农村换新颜;文化创意与第二产业融合,使工业旅游和工业设计方兴未艾;文化创意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让产品和服务更有温度和情感,更符合消费者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创意甚至还能助力扶贫工作,让贫困地区的青山绿水变成致富的“金山银山”。

          专家指出,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  ,要从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处延两方面发力。从内涵看 ,“十三五”时期,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抛弃低端、不合乎人民群众口味的文化产品供给,加快文化产业提质转型升级 ,通过文化自身的创新、创意优势,为文化产业提供新思路、新模式,重构文化产业生态环境。从外延上 ,要让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实体经济走向常态化 ,通过“文化+”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 ,强化文创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外溢性和渗透性效应,不仅可以开拓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而且为推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 。

          大发集团期待,2017年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的深度融合,能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新的发展领域,释放出文化领域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既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十三五”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又有利于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能,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

          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趋势二:文化产业与社会建设的融合

          【案例】

          作为云南省唯一的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 ,丽江市日前确定了33个文化消费重点试点企业 ,涵盖文化主题酒店、特色餐饮、文化旅游服务等文化产业各业态。

          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介绍,2016年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逐步推进 ,第一批第一次26个试点城市因地施策,有效拓展了居民文化消费空间,2017年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将全面铺开,进一步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推动文化消费总体规模持续增长,带动旅游、住宿 、餐饮 、电子商务等相关领域消费,发挥文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又能夯实社会建设 ,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

          旅游、文化、体育 、健康 、养老 ,五大“幸福产业”的发展方案在2017年赋予了“双重责任” :是拉动消费增长 、促进消费升级 、拉动内需的新力量;也是直指人心、提升中国公民的“幸福指数”和生活品质的着力点 。

          应该看到,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远远跟不上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变化。2017年要扩大文化消费,还得从文化产业供给侧发力,关注文化消费新趋势,聚焦主流人群的消费喜好 ,引领时尚消费潮流和现代生活方式 ,提升文化消费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度。专家指出,一方面要丰富文化产品的品种,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读书 、看报、看演出,而将文化的产品和服务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扩大文化的覆盖面,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要提高文化产品的品质,不断推出触及心灵 、引发共鸣的“爆款产品” ,提高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文化产业惠及群众日常生活,为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趋势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融合

          【探索】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文博界可谓“眼界和思路都打开了” 。《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发布,相关试点单位积极开发文创产品。

          2017年“有序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又写入文化部重点工作,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表示,将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创造性转化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中国从来不缺历史、不缺故事 ,缺的是创造和加工能力  ,缺的是那些会讲故事的创意人才,让高扬的“文化自信”能有创意表达和实力支撑。不仅文化产品需要有内容 ,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拨动人心的情感,放眼城乡建设更需要文化的滋养。

          专家预测,2017年的城镇化建设中,尤其在特色村镇推进中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边界将更加模糊,“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与其说是文化事业的投入 ,实际上也在为文化产业积累资本 ;与其说是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有社会效益,为当地文化事业作贡献。值得一提的是,PPP运营模式在2016年完成启蒙后,2017年将进入实施阶段 ,民间投资可以顺利进入公共文化领域 ,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为文化小康积聚更多的产业力量 。

          过去的一年 ,国有文化企业迎来一个上市的“小高潮” ,中国电影、广西广电网络、新华网等8家在资本市场“鸣锣” 。2017年这些有资金武装的国有文化企业必将大举“开疆拓土”,进行全面战略布局 ,既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做强文化产业的“国家队” ,同时也将履行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弘扬中国精神 、传播中华文化、提高全民族精神文明素养方面更有作为。

          趋势四:文化产业内部融合促进提质增效

          【实践】

          VR、直播、网剧 、弹幕等新业态在2016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冲击文化消费市场,成为年轻人的消费新时尚。这些文化新业态 ,是创造力的源泉 、是变革的力量,使文化产业从产品呈现到运营生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顺应“互联网+”的新形势,传统文化企业正不断增强自己的“内功” ,提高竞争力 ,实现升级发展 。2017年 ,对互联网的运用会让文化产业如虎添翼,带来新的惊喜和感动 :电视业,通过研究消费者观看行为的变化,运用联网联机,实现电视大屏和手机小屏的完美联动 ,找到保持“开机率”的新理由 。而演出和电影,将搭上互联网众筹的快车,营销新产品,积累粉丝,开发衍生产品,做长产业链  。传统出版业在完成数字化设备改造后,将着力改造运营模式 ,嫁接互联网的运营理念 ,盘活资产,实现增值。

          2017年文化企业要“练好内功”,推动文化产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用好金融资本的力量,为产业发展补充血液 。文化金融在实践中“磨合”和“妥协”,学会站在彼此的角度“换位思考” :文化企业不断学习,逐渐讲好“资本故事”,而金融机构则加强创新,为不同时期的文化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现在文化金融的问题,不再是“有没有”的问题 ,而是“会不会用”和“怎样用”的问题。2017年的文化金融将呈现“马太效应” ,那些不会运用金融工具的文化企业 ,难以驾驭资金本,而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文化企业将越来越好 。

          文化企业最核心的任务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否则就是无源之水。2017年文化企业要有工匠精神 ,在文化领域精耕细作 ,做精 、做深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提质增效,这是文化企业成长的立身之本,也是文化企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所在,更是成就百年基业  、弘扬中华文化的必由之路。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佚名)

        大发集团集团(www.zhxsjd.com)



        1.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