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发集团



      1. 7月金融 :居民争当房奴 企业几十亿吃利息

        2016年8月15日

          实体经济需求不足,反倒使“房奴们”又火了一把。

          央行上周末公布的7月金融数据引发强烈关注 。一方面,M1(狭义货币)与M2(广义货币)的增长“剪刀差”已扩至15.2%,创出历史新高 ,加上企业贷款表现不佳,显示企业投资意愿下滑,资金“脱实向虚”依旧严重 ;另一方面,整个7月人民币贷款只增加了4636亿元,同比少增1.01万亿元,而住户贷款就增加4575亿元 ,成了新增贷款的“中流砥柱”。

          “住户贷款包括消费贷款 、个人经营性贷款。”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消费贷款的主要部分是房贷 。

          央行数据还显示 ,新增住户贷款中的“主力”是居民中长期贷款 ,新增4773亿元 ,占新增贷款的比重创历史新高,达到102% 。根据国泰君安(18.410, 0.58, 3.25%)银行业分析师王剑的解读,这其中包括住房按揭、商用房按揭 、汽车贷款等 ,而住房按揭是最为主要的 ,“不管房市好坏,每月总会有刚需购房的,所以个人长贷数据每月都较稳定 。”

          煤炭企业几十亿存着拿利息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到,在企业贷款罕见下降的拖累下 ,7月新增贷款“跳水”与企业有效信贷需求持续低迷有关 。

          央行数据显示,7月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514亿元,环比少增2591亿;短期贷款减少2011亿元 ,环比少增3992亿。

          信贷表现不佳表明企业投资意愿不足。中国银行(3.500, 0.10, 2.94%)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告诉本报记者:“M1和M2‘剪刀差’扩大与资金没有投入到固定的地方去有关 。”

          在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看来,当前上述“脱实入虚”的情况已经形成了企业的流动性陷阱。他此前表示,大量的货币发行出来以后并没有能够迅速地拉动经济,也就是企业没有进行有效投资,M2增速因此没有提高,这些钱一直停留在企业的活期存款账户上 。

          多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银行业内人士也表示,如今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产能过剩行业还是一些新能源领域 ,都存在持币待投的情况。

          “一些煤炭集团的存款上升规模高达几十亿元。”太钢集团财务公司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该集团今年活期存款资金比往年高了约10亿元。

          “过去煤炭企业不需要提前备储 ,到期转贷或到期发债转贷即可,但今年由于债券违约事件频发 ,煤炭企业到期还债规模高达百亿,为解决还贷压力,企业会累积资金 。”该负责人表示,“一旦发生债券违约或负面新闻,贷款成本都会急剧上升。”

          新能源行业也未能完全幸免。本报记者了解到,位于华中地区的某国有大型新能源公司去年扩大了光伏发电和风电站的投资规模,公司在主营业务的布局力度没有放缓 。但今年以来,这家企业归集到财务公司的闲置资金也已多用于还贷。

          “即使做了投资,也不是实业投资 ,而是金融投资,这种往往是短期的比较多一些。”宗良说  。

          上述太钢集团财务公司负责人表示 ,如果集团有财务公司 ,可以在银行间市场做些短期投资增值,但今年整个市场收益率与往年相比都有明显下降 。

          剪刀差持续扩大应当如何应对?盛松成认为,货币政策有效而有限,需要财政政策积极地配合 。推行财政政策主要应在两方面,分别是降低企业税负与提高财政赤字率。

          一枝独秀的房贷能否持续

          央行数据显示 ,7月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4773亿元,住房按揭贷款成了7月新增贷款的“中流砥柱”。从占比来看 ,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重创历史新高,达到102%。此前该比值最高的时点为今年4月,当时比值为77%。

          中国民生银行(9.490, 0.18, 1.93%)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这表明当月以按揭贷款为主的零售贷款需求依然旺盛 。

          华泰证券(19.480, 0.39, 2.04%)宏观研究员李超则对本报记者表示,居民加杠杆购房支撑了7月信贷增长 ,而基建贷款则快速下降 。“今年以来 ,房地产和基建的双轮驱动一直是新增人民币贷款平均增速较高的主力 ,预计四季度财政投资会逐渐发力 。”他说 。

          王剑表示,居民住房贷款目前维持在每月5000亿元上下 ,波动小,但比往年要大,往年月均仅3000多亿元。这主要是因为房价上涨,居民杠杆购房的力度加大。

          嗅觉更为敏锐的民资实际早已有所察觉,以北京为例,国务院督察组5月份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前四月,北京八成民间投资都投向了房地产 。督察组对此认为,促进结构改革和转型升级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交通银行(5.840, 0.14, 2.46%)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分析认为,由于楼市高温消退缓慢 ,即使多地祭出限购(苏州已成为首个重启限购的二线城市) 、限贷政策,由于新旧政策转换具有时滞性,7月房贷并未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幅环比仅小幅回落。居民与企业两部门信贷需求结构的分化现象有所加剧。

          随着楼市调控重启 ,在沪深、长三角等楼市新政带动下 ,加上监管围绕去杠杆化 ,下一阶段房贷的增长势头能否持续?房地产杠杆已经加到极限了吗?

          中信固收研究团队指出 ,7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4773亿元 ,看上去比当月全部人民币新增贷款还多 ,实际环比少增了866亿元,说明购房热度已有所回落,房地产投资面临降温 。

          相关数据也侧面支持了这一预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1~7月房地产投资相关数据显示 ,1~7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5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3%,增速比1~6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房企拿地面积也在下滑。1~7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116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8%。

          制造业“受伤最重”

          在企业贷款罕见下降的拖累下,7月新增贷款跳水。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减少26亿元,是近10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中信固收团队表示,企业贷款回落一方面受6月银行年中时点集中投放冲贷款影响,另一方面反映企业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仍弱 、活跃度较差 ,投资意愿仍旧疲弱 。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产投资情况显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与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分别回落了0.9与0.7个百分点。基建、制造业 、房地产三大投资增速进一步回落。此外,前7个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中 ,国内贷款增速进一步回落至0.7%,趋近零增长;前7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中,国内贷款增速也回落1.5个百分点至10.9%。

          从民间投资来看,制造业行业中无论是金属冶炼还是铁路 、船舶 、航空航天等设备制造业,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其中汽车制造业强行维持在13%的增速。但从全国制造业投资数据看,各细分类别投资情况较好 。制造业虽然同比增长3.0% ,但是增速也同比回落了0.3个百分点。

          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看,制造业中 ,以铁路、船舶 、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降幅最大,同比下降12.8%。此外有色金属加工业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降幅都在5个百分点左右。

          但与此同时 ,制造业投资下滑 、信贷需求不足的同时,电力 、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绿色高科技领域投资规模增幅均在20%以上。

          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济南分行行长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该行短期贷款增长较多,说明企业用于短期资金周转以及一般性运营支付需求较多 。而中长期贷款截至半年末仅增长了156亿元,中长期投资类的贷款数据暴露出大家对投资的信心不足。投到中长期项目实业中去的资金不积极。他发现,部分贷款企业因为没有或者缺少投资机会 ,为减少财务费用也会归还一部分贷款 。

        来源(新浪) 作者(佚名)

        大发集团集团(www.zhxsjd.com)



        1. XML地图